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从“仁义失国”到“徐氏始祖”解码徐偃王信仰文化的背后

2017-02-21 19:02IP属地 山东19340
 “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当历史的齿轮逆回转几千年,愁云惨雾之下,济水之滨的徐国都城只余慌乱。

 

  贵族们顾不得优雅风仪,紧紧围簇着一位国君模样的人,凄凄惶惶地迈出大开的城门。一拨又一拨老百姓跟随着他们,扶老携幼,脚步踉跄……长风卷过城中街市,呜呜咽咽,往日喧嚣繁盛的市肆却寂静地不见一个人影,这里成了一座空城。

 

  国,没有了。那位仓皇而去的国君,就是如今身在庙宇受人尊崇的徐偃王。

 

 

  后人所作的徐偃王像。资料图片

 

  徐偃王是何人?

 

  徐偃王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一书:“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数千载岁月里,人们在传述历史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神化。但历史始终是神话的基础,撇去种种神话色彩、隐喻成分,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我们能拼凑出徐偃王的大半生轨迹。

 

  徐偃王是春秋时期以现在安徽泗县为中心而建立的徐国的国君,由于他具有实力,并实施仁政,因此得到诸侯国的拥戴,向他进贡朝拜者达36国之多。眼见徐国日渐强大,周王朝担心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派人去游说楚王派兵伐徐。

 

  楚国与徐国相邻,自然不愿意徐国坐大,便立即出兵攻打徐国。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徐偃王采取不抵抗措施,弃城而走,大批老百姓也跟着他走上了逃亡之路。

 

  “得朱弓赤矢”后,“仁义失国”

 

  恐怕连徐偃王自己都想不到,正是由于他在楚国大兵压境之际不战而走,为自己赢得了“仁义失国”的名声,也成为了历史上“仁义之君”的代表人物。

 

  徐偃王真的毫无野心吗?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徐偃王开发水路时,偶然挖得朱弓铜矢。弓矢是征伐之物,当时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之权限,挖到这样的物件,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上天把天下的征伐之权转授予了偃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类似情景还有秦末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元末红巾军“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

 

  但是,“得朱弓赤矢得天下”的谶言并未成为现实。当楚国大军兵临城下,徐国却无将可挡,徐偃王宣布去国。

 

  “我不贪图这个国君宝座和荣华富贵,只要能让老百姓避免屠刀戮颈之祸,我个人做不做国君有什么关系呢?还是我走吧。”这似乎是当时徐偃王的心情。然而,不战而走并没有成为这位国君的最终结局。

 

  春秋时期,周天子早已没有力量与权威,能够居高临下地控制诸侯了。各诸侯国为扩充疆土相互攻伐,狼烟四起,后被称为“春秋无义战”。长期在我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因此,想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找出一位体现“仁义”的代表人物委实不易。

 

  人们寻寻觅觅,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徐偃王。不抵抗主义被提升到“仁义”的高度,众多徐氏族人跟随逃难,也成了“仁义”之感召力的体现。

 

  于是,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稳固和提升,徐偃王的声望也水涨船高。时光轮换,改朝换代,尊卑起伏,他的仁义之君形象却日复一日的更为深刻了。

 

 

  徐偃王祭祀活动中呈贡祭品。

 

  被官方“认证”过的乡土保护神

 

  徐偃王弃国而走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这是一个谜题。但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流传有徐偃王逃亡浙江的传说,很多地方的徐姓族谱都奉徐偃王为始祖。

 

  “浙江各地盛传‘徐偃王’的史迹,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徐国衰败灭亡以后,王室、公族子弟逃窜浙江是完全可能的。”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董楚平指出,徐氏族人曾大量来到浙江是事实。

 

  彼时,龙游灵山村的“徐偃王庙”坐落在村子中央。据地方志记载,村子后面的一抹青山原来叫徐山,后来因徐偃王庙求雨特别灵验,这座山也改称为灵山。

 

  如果仅是受四邻八乡香火祭拜,那它也只是一座百姓寄托心愿的寻常庙宇。直到唐元和九年(813),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它作《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历史上龙游隶属衢州府),这块碑让灵山徐偃王庙闻名于世。

 

  南宋绍定年间,徐偃王爵号被加封成“灵惠慈仁圣济英烈”八字王,达到了南宋一代民间神灵的最高级别。徐偃王成为被官方“认证”过的乡土保护神。

 

  直至民国初年,每年农历正月廿徐偃王诞辰日,龙游的大小官员都得集体前来朝拜、祭祀徐偃王,其时盛况自不待言。

 

  韩愈撰写的碑一直立于庙中,后因年岁久远而断成两截。上半截在清朝咸丰年间的战乱中被湘军一个师爷掳走。据说这位师爷还留下话,说要想找回这块碑,请到洞庭湖畔来。那半块残碑就这样消失在岁月长河中,剩下的“半截碑”则在解放后由衢州博物馆收藏。

 

  庙宇也在风雨中飘摇。“文革”期间,“徐偃王庙”干脆被用来放电影。如今,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能认出老庙的位置。曾经的繁盛光景,似乎连残墙破瓦都未留下。更多人则会直指不远处的凤凰山:“喏,现在大家都去那里祭拜。”

 

 

  赖如凤(中)三十多年前的梦成为重修徐偃王庙的起源。

 

  亦神亦祖,促成南北文化交流

 

  “我梦见神到灵山看看,结果庙被拆了,没地方歇脚。”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赖如凤又一次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梦境。自16岁嫁到灵山,赖如凤年年祭拜徐偃王。甚至在不准祭祖拜神的年代里,她都在半夜揣着贡品去祈福。在黑灯瞎火的老庙门口遇到其他村民,彼此看了看,心照不宣。

 

  老街上的徐偃王庙彻底被毁罄尽后,源于赖如凤的梦仿佛给民众指示。无论男女老少,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力量终于换来了立在凤凰山头的徐偃王庙。自此,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来祭拜徐偃王。

 

  祭拜徐偃王也许是为求福弥灾。因为在淳朴百姓心中,徐偃王身上的“仁义”光辉从未消散,他象征平和安定,是护佑一方的天意使者。但对众多徐氏族人而言,来,为的是寻根问祖。徐岳湘从湖南赶到龙游,当地徐氏将安贞公奉为始祖。“徐安贞是龙游人,我们到这里寻根朔源,纪念徐偃王的仁义功德。”

 

  “希望以血缘为纽带,汇聚更多力量,加强各地徐偃王文化研究团队间的资料交流。”龙游县偃王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有金如是说。在祭祀典礼现场,除了徐岳湘一行人,福建、广西、安徽皆有徐氏代表队。他们一一向徐偃王像行礼,在香火缭绕间,寻求血脉中遥远的共同起源。

 

  不论是作为地方祠神,还是徐氏家族神,徐偃王真正有功历史之所在,大抵还是促成了一次南北文化的交流。因其缘故,徐氏族人进入浙江,把当时的先进文化带入古越之地,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所以才使“徐偃王”变得亦神亦祖,既为徐氏之子孙后代所奉祀,也受到了本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纪念。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
2025年4月3日上午,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在池桥口村隆重举行,来自池桥口徐氏先祖太公后人齐聚祠堂,为六代世祖灵位归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池桥口徐氏一脉从明代崇祯年间自安徽歙县回迁故里到此以来,历经395载,已发展至二十七世,现家族人口繁衍生息,分布居住于苏、鲁两省及临、郯、苍等地,共有2

0评论2025-04-0462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2025年3月29日,广西阳朔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族盛会——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苏、山东、广西等地的近40位徐氏宗亲怀揣对家族的深厚眷恋,跨越山水阻隔,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家族历史,探寻未来发展之路。上午的研讨会在山

0评论2025-03-3075

跨越600年的亲情拥抱-------2025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暨海州徐氏后裔赴阳朔木山省亲活动
明朝洪武年间,世道纷乱。海州徐氏善堂公的三世孙徐宣公,为躲避灾祸,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之路。从浙江辗转到福建、广东,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在桂北阳朔木山八卦村寻得安身之所。但见此地山脉蜿蜒如龙,山水灵气汇聚,便在此开基立业。历经六百余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逾万人,人才辈出,文脉兴盛。前年,阳朔徐氏文化研

0评论2025-03-3085

全球总会 通 知
通 知 各省各地区联谊会: 全球总会原定 2025 清明祭祖活动计划,考虑到国家近期对各类姓氏宗亲活动的相关管理精神,加上两会刚刚结束,不宜开展类似大型社会活动。同时经与 政府相关部门协商,总会决定今年清明祭祖暂不举行全国性统一祭祖活动,待年末冬至视情况再做安排。 各省各地方联谊会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相

0评论2025-03-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