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 昨日,市民徐先生来电称,在黄河南岸柳林镇的马头岗村,地下4米挖出一大祠堂,文物部门已经在那里调查。祠堂是明朝时建的,清朝乾隆年间大修过,挖出石碑等物品,考古专家称挖出的家族图谱十分珍贵。 几辈人找寻的祠堂一朝现身 昨日11时,记者赶到柳林镇马头 从施工现场挖出来的各种物品。 一位村民拿出一张保存完好的清代家谱迁居证明。 碑文上的字清晰可见。 石刻家族图谱清晰可见 “昨天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来过,说挖出的这些文物中,以这个家族图谱最珍贵。”徐书选把记者拉到一个黑色石刻处,只见这块方正的石刻正面,刻着一个大院落,是当时祠堂的原貌图,背面刻着图谱,上面写着“徐氏自西华县迁郑州世系图”,从上到下刻着一世到十五世的人名图谱。此时,挖掘机在深4米下,又挖出两个石狮,还有一个家训碑,要求族人及后辈做正直的人,碑上有“西华考系家声旧,东里分支世泽长”字样。 来自沟赵东史马的一名徐姓男子拿出一片老纸,上写“道光四年”字样,他说,这是他们族人在道光4年,从马头岗村离开时,祖上留下的字据。 专家称碑文图谱属重要发现 村民称,家族祠堂被深埋在4米以下,留下这么多珍贵文物,令他们喜出望外。昨日12时,又挖出了祠堂部分墙体,可以看出祠堂是三重院。“我祖元末从山西西华县(古县名)迁来后,明朝就修了这个祠堂,清朝时族人徐桂攀,考中乾隆36年(1771年)副榜,官升岢岚州知州,因平反一起冤案名震当朝,于乾隆54年重修祠堂。”村民介绍。 郑州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队汪松枝队长,两次赶到该祠堂处,对挖出的文物进行调查。汪松枝说,这个地方刚好在邙山以东,自古以来都是黄泛区,在黄泛区发现众多石刻还是第一次,从地下挖出大祠堂,在郑州也是第一次。那块完整的家族图谱石刻,也是首次发现,是一件极珍贵的文物,对郑州周边的家谱文化研究有极大意义。它是全国3次文物普查中,郑州的一项重要发现。 线索提供 徐先生
岗这个国家级文明村。在村北,一台挖掘机正在村口一片废墟上挖掘。现场摆放着数十件带土的石碑和石柱,除了碑上的字外,一些人物及动物石刻都栩栩如生。几十名村民聚在石碑边。该村村民徐书选告诉记者,马头岗现有1000余口人,其中徐姓700余人,他们只从祖辈上听说,在明朝时,祖上在村子附近建有徐家祠堂。因为黄河泛滥的原因,他们村多次被泥沙掩埋。祠堂被埋后,几辈人都找过,一直没有找到祠堂埋在哪里了。“这片地在民国时是一个庙,庙在‘文革’时被毁,又建了一所小学。一月前,村里准备把闲置的学校拆除建厂,施工时先挖出龙纹石碑以及几个大碑。仔细一看,原来这里正是徐家几辈人找寻的祠堂。”

- 全球徐氏企业家考察团珲春之行一全球总会与吉林珲春市政府举行政策对接座谈会
0评论2025-05-13

- 世界徐氏宗親總會族譜委員會2025年5月10日在新豐鄉新庄子召开
0评论2025-05-12

- 苗栗縣苗栗地區徐氏宗親會 暨祭祖大典
0评论2025-05-09

- 浙江温州平阳徐氏年会隆重召开
0评论2025-05-06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 (河北徐氏联谊会)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河北徐氏联谊会)简 讯 昨天(4月27日)在沧州,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联谊会)俊杰主任,应邀走访了徐氏规模企业和八极拳同门师弟武馆。在宗亲企业,俊杰主任和宗亲企业家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达成许多共识,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有序发展,谋划出
0评论2025-04-28183

- 沉痛悼念 江阴徐氏徐龙位老宗长 并回忆他为徐家做的贡献
0评论2025-04-18

- 山东莘县:开展“先祭英烈,再祭祖宗”活动 附祭文、贺词
0评论2025-04-08
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
2025年4月3日上午,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在池桥口村隆重举行,来自池桥口徐氏先祖太公后人齐聚祠堂,为六代世祖灵位归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池桥口徐氏一脉从明代崇祯年间自安徽歙县回迁故里到此以来,历经395载,已发展至二十七世,现家族人口繁衍生息,分布居住于苏、鲁两省及临、郯、苍等地,共有2
0评论2025-04-04325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2025年3月29日,广西阳朔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族盛会——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苏、山东、广西等地的近40位徐氏宗亲怀揣对家族的深厚眷恋,跨越山水阻隔,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家族历史,探寻未来发展之路。上午的研讨会在山
0评论2025-03-30343
跨越600年的亲情拥抱-------2025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暨海州徐氏后裔赴阳朔木山省亲活动
明朝洪武年间,世道纷乱。海州徐氏善堂公的三世孙徐宣公,为躲避灾祸,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之路。从浙江辗转到福建、广东,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在桂北阳朔木山八卦村寻得安身之所。但见此地山脉蜿蜒如龙,山水灵气汇聚,便在此开基立业。历经六百余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逾万人,人才辈出,文脉兴盛。前年,阳朔徐氏文化研
0评论2025-03-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