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东村:民宅长窗上凭啥能雕龙? - 江苏徐氏新闻

2019-03-13 19:38IP属地 山东10270

敬修堂落地长窗上的雕龙

    这是一处名叫“敬修堂”的清代民宅,第五进房子的落地长窗上,雕着据说只有皇家或公共设施上才可以雕的龙形图案。相传,这12条龙是乾隆皇帝特许雕上的,这里,正是乾隆皇帝金屋藏娇的地方。这个传说,也给民宅所在地———吴中区金庭镇东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在东村南面小山的背后,还藏着一个叫“植里”的古村,村口的古道古桥古树,也是入画一景。
    □商报记者 施晓平 文/摄

    1、一位西汉初年白发隐士的故事
    东村的历史,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那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隐士悄然来到这里,让这个村从此有了人烟。
    这位隐士姓庾名秉,被称为东园公,这个地方也因此被称为东园村,简称东村。
    当时和东园公一起隐居西山岛的,还有另外三位隐士———?里先生周术、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这四人都是秦朝的博士,因不满秦廷的暴政,他们弃官隐居陕西商山,又因为都已到了白发皓首年纪,所以被称为“商山四皓”。后来他们辅佐刘邦的儿子刘盈,使之成为后来的汉惠帝,结果得罪了刘邦的宠妃戚妃和赵王刘如意。
    怕惹祸上身的他们于是再次辞官,云游天下,最后隐居到了太湖西山,从此不问世事,整天陶醉在山水之间。也许是担心,隐居在同一个地方容易暴露目标,以致被敌对势力一网打尽,因此,“四皓”虽然都隐居在西山岛上,住的地方却各不相同。《西山镇志》 主编邹永明介绍,其中?里先生住在?里村;夏黄公隐居在慈里村万花谷;绮里季隐居在绮里村;而东园公就住在东村。
    2、一座防范太湖盗贼的明代巷门
    东园公在东村住了多少年,子孙是否同住,如果有,一共住了几代人,南宋以前有没有其他姓氏的居民居住……这一系列问题,现在都已无从考证。人们只知道,南宋末年的公元1254年,有徐姓居民定居这里,东村从此开始兴旺。直到今天,拥有800来位村民的东村自然村里,徐姓还占了8成。
    村里的古建筑到处都是,最老的当数东村大街中部的栖贤巷门,如今已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啥叫巷门?原来,这是古代宵禁制度时代的一种安全设施,就是在街巷口建造一处建筑,配以栅栏、木门等,晚上关闭,派人看守,作用有点像现在居民小区的门卫室。
    当时太湖湖匪众多,有了巷门这样的设施,就增加了一道阻挡湖匪进入村庄的屏障;同时,巷门的设立,也为报警、提醒村民注意赢得了时间。
    只是,一个“门卫室”,凭什么成为省级文物?邹永明说,就凭栖息这里的贤人和巷门的建材、建筑艺术。
    “栖贤”栖的是什么贤?当然就是东园公。据说,当年东园公经常由巷门一带出入、上山。不过,现存的栖贤巷门是明代建筑,砖木结构,宽度只有一间,2.15米,进深四界,1.84米。四根立柱都是楠木,看起来比较粗矮、古朴。立柱下垫有青石鼓礅,后面的立柱旁设有门臼,证明以前这里曾装有木门。前后柱之间高于地表0.56米的地方设有坐板,过往行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
    邹永明还报出了一连串专业名词,什么雀替啦、斗拱啦、月梁啦,目的是说明一点,这座巷门建筑艺术也很高超。
    3、一幢260年前建造的雕龙民宅
    在东村众多的古建筑中,人气最旺的可能要数敬修堂。那是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村民、知名儒商徐联习兴建的,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前后六进,是西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宅。里面既有宽敞高大的厅堂,又有雕刻精美的门楼、花窗,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组合灵巧,错落有致,2002年也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最勾人眼球的不是它的建筑艺术,也不是 《桔子红了》、《庭院里的女人》、《凤穿牡丹》、《风雨雕花楼》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的介绍,而是第五进房子———凤栖楼的12扇落地长窗上,竟然雕着12条龙!
    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封建时代,龙的图形只能用在皇家或公共建筑上,比如皇帝可以穿龙袍,皇帝的表情叫龙颜,桥梁上可以刻双龙戏珠图案……民宅雕龙,那不是证明主人想做皇帝吗?被发现了可是要被杀头、株连九族的呀!
    问起这些龙的来历,房东金惠娣述说了这样一个世代相传、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认识了一位姓殷的西山姑娘。这位姑娘不但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理,风流的乾隆皇帝一下喜欢上了她,不久殷氏就怀上了乾隆的骨肉。但殷氏是汉人,不能带入皇宫,乾隆皇帝恰好认识东村商人徐联习,就让她和徐联习的儿子徐伦滋结婚,以遮人耳目。常年在外经商的徐伦滋,匆匆奉命回西山和殷氏拜完天地,没入洞房就出门做生意去了。后来殷氏为乾隆生下一个女儿,乾隆得知后,就让徐联习在敬修堂大厅后面建造楼房,取名“凤栖楼”,还在楼下的落地长窗上,雕了12条不同形状的龙,表示自己每个月都陪伴她们母女俩。
    皇帝允许雕,敬修堂出现12条龙,当然就没问题了。
    只是,这样的传说靠谱吗?已是89岁高龄却思维清晰的金惠娣给出了第二个证据:这么大的房子,本来应该设个书房,可殷氏生的是女儿,封建时代女的不用读书,所以没有做书房。
    东村村委会治调主任徐克平则把记者带到敬修堂西面的徐家祠堂,指着一块刻有“贞寿”字样的残碑说,这是第三个证据!
    原来,碑上原先刻的是“贞寿毓贤”四个字,而且还是乾隆皇帝时的宰相刘镛(刘罗锅)题写的!另外,纪晓岚和翁方纲两位宰相也为殷氏题了词或撰写了祭文,并被刻上了碑。可惜,“文革”期间这些碑刻遭到破坏,幸亏民国时期李根源编的《洞庭山金石》一书对这些碑刻进行了详细记载,给后人留下了证据。
    一个村姑能让乾隆皇帝的三位宰相动笔,如果不是跟乾隆皇帝有关,那怎么可能呢?徐克平这样认为。
    4、一幅古道古桥古树构筑的画卷
    在东村的山背面,还藏着另一个古村———植里。探访东村的时候顺带看看植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东村人前往植里,一般是沿着村子西南那座被称为“下泾岭”的小山,走上半个小时,翻到山的那一面就到了。
    植里最著名的景点是古道、古桥、古树。邹永明说,根据记载,古道是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成的,全长158米,宽1米半,高出两旁农田1.55米,顶部铺着448块花岗岩条石,每块宽35厘米、厚20厘米,平正笔直。
    古桥就在古道的北面,名叫永丰桥。桥上既有青石,也有花岗石,这样的鸳鸯建材告诉人们,古桥已经历过重修。邹永明介绍,这座全长17.90米、顶宽1.90米的古桥,宋代就已建造,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建,“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桥上的台阶、桥栏依然保存完好。看,村民们现在还在桥上行走呢!”
    而古树在永丰桥的东南堍。这是一株香樟,分为三大枝桠,每根枝桠都有一两抱粗,上面挂着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它的年纪已经达到300岁,属于一级古木。古树虽然不高,但枝繁叶茂,形如巨伞,而且一年四季常绿,似乎在为古桥遮风挡雨。
    古道、古桥、古树,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远方的青山,这不就是一幅最典雅的苏州乡村天然画卷吗?邹永明觉得,最佳的观赏时节是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在金色“地毯”的映衬下,植里的古道古桥古树会更让人陶醉。

    延伸阅读>>>
    东村古村
    东村古村位于西山岛北部,属东村行政村东村自然村,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街巷以一条东西走向、长800米的东村大街为主,两侧有多条支巷,呈“丰”字型格局。街道总长3500米,宽1.5至2.5米,路面为弹石、石板、青砖,街道一侧为排水明沟。
    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30余处,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敬修堂、栖贤巷门为省级文保单位,徐家祠堂、萃秀堂为市级文保单位,学圃堂、绍衣堂、敦和堂、孝友堂、凝翠堂、维善堂6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保存状况较好的古建筑还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留耕堂、仁德堂、郎润堂、永泰桥、延圣堂、东园公祠等。
    东村现存的清代建筑讲究雕刻装饰,大型住宅木雕、石雕、砖雕齐全。现存清代的官绅第宅多数绘有苏式彩画,主要施于梁枋、脊檩。
    位于东村西侧村口的徐家祠堂值得单独一书。这里占地952平方米,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耗费白银九千余两。祠堂内原有立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徐母殷孺人节孝题词”书条石20多方,其中有三位宰相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和翁方纲的题词及撰写的文章。2009年重修时,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清乾隆三十二年著名历史学家王鸣盛撰写的《东园徐氏祠堂记》碑,以及半块由宰相刘罗锅题写的“贞寿毓贤”碑。
    植里古村
    位于西山岛北部,属东村行政村植里自然村,也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村落约形成于南宋末年,居民多李姓,系南宋工部尚书、平江(今苏州)知府李弥大后裔。
    街巷以东西向的植里街和南北向的永丰街为主,总长1500米,宽1.5至3米,路面为青砖、弹石、石板,街道一侧为排水明沟。
    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20余处,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古道古桥、仁寿堂2处为市级文保单位。
    主要古迹有正文提到的古道古桥古树,以及仁寿堂、秀之堂、金氏宗祠、罗氏宗祠、大圣堂及古樟群等。其中,古樟群位于大圣堂前,共有古香樟树5株,4株高约20米,胸径80~120厘米,树龄约500年;1株高25米,胸径150厘米,树龄约800年。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 (河北徐氏联谊会)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河北徐氏联谊会)简 讯 昨天(4月27日)在沧州,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联谊会)俊杰主任,应邀走访了徐氏规模企业和八极拳同门师弟武馆。在宗亲企业,俊杰主任和宗亲企业家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达成许多共识,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有序发展,谋划出

0评论2025-04-28215

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
2025年4月3日上午,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在池桥口村隆重举行,来自池桥口徐氏先祖太公后人齐聚祠堂,为六代世祖灵位归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池桥口徐氏一脉从明代崇祯年间自安徽歙县回迁故里到此以来,历经395载,已发展至二十七世,现家族人口繁衍生息,分布居住于苏、鲁两省及临、郯、苍等地,共有2

0评论2025-04-04344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2025年3月29日,广西阳朔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族盛会——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苏、山东、广西等地的近40位徐氏宗亲怀揣对家族的深厚眷恋,跨越山水阻隔,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家族历史,探寻未来发展之路。上午的研讨会在山

0评论2025-03-30364

跨越600年的亲情拥抱-------2025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暨海州徐氏后裔赴阳朔木山省亲活动
明朝洪武年间,世道纷乱。海州徐氏善堂公的三世孙徐宣公,为躲避灾祸,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之路。从浙江辗转到福建、广东,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在桂北阳朔木山八卦村寻得安身之所。但见此地山脉蜿蜒如龙,山水灵气汇聚,便在此开基立业。历经六百余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逾万人,人才辈出,文脉兴盛。前年,阳朔徐氏文化研

0评论2025-03-3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