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云南晋宁徐氏两代人40年痴心不改“结缘”郑和

2017-02-27 15:49IP属地 山东13990记者 赵岗 通讯员 黄丽萍云南网讯
      “我没有白活,我把一生都给了郑和文化……”日前,云南晋宁县退休老干部徐克明对云南网记者如是说。据悉,徐克明一家人前赴后继,二代人执着追求40多年,致力于郑和文化研究,收集整理编印大批郑和文化史料,为传播郑和文化精神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徐克明虽然是四川荣县人,但在晋宁县很有知名度,因为他在晋宁工作期间,大半的人生都在执着追求郑和文化,人们称他为徐老、“郑和研究第一人”等。今年81岁高龄的徐老头衔多得让人记不下来,最有印象的便是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县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原郑和纪念馆馆长等等。初见徐老,老人非常健谈,说起郑和,他更是精神矍铄。

50年代初,徐老调到晋宁工作,从事教育事业,在晋宁一中工作,1983年又调入郑和公园参加筹建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郑和故里纪念馆于1984年6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这个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郑和纪念馆,徐老成为郑和故里首任馆长。1995年退休后,徐老仍然继续孜孜不倦地收集撰写郑和资料。他说,与郑和“形影不离40余年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郑和纪念馆的筹建工作;第二是最初郑和公园的规划建设;第三是完成了累计50多万字、几百幅图片的郑和文化史料收集、整理、撰写。

徐老侃侃而谈,退休前完成了30万多字的《郑和丛书》及大量图片收集,汇集《郑和事略》、《郑和家世录》等十册郑和研究资料。退休后又自筹资金撰写完成了《郑和文集》、《郑和英名录》、《郑和像谱》、《郑和碑林》4本史料。在翻看这些资料时,徐老指着其中一张珍贵的照片说,这是郑和下西洋720周年庆典时,我受邀参加印尼泗水市的郑和彩船队的典礼,当年真是非常高兴……
“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我这几十年收集编写的郑和文史资料整理出书,否则难以闭眼。”

在徐老的带领下,徐老的一家人,特别是他的女儿也继承了郑和研究的事业。女儿徐海佳1994年参加工作时就到郑和纪念馆当讲解员、郑和公园导游,2009年升任郑和公园主任,多年来她承担了郑和纪念馆馆长的工作职责,接待、讲解,服务中央、省市县来访者,开展各种郑和文化的学术交流、座谈,不断提升郑和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绿化面积和景观景点都在逐年增多。在业余时间,帮助父亲收集、整理、打印郑和文化资料。“在航空公司工作的丈夫,能接触国内外的人群,一旦发现有关郑和的资料,丈夫就忙着收集回来。母亲在大街上发现郑和的宣传单,也会兴冲冲地跑回来交给父亲……”徐海佳说,一家人都自发形成了一种默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
2025年4月3日上午,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在池桥口村隆重举行,来自池桥口徐氏先祖太公后人齐聚祠堂,为六代世祖灵位归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池桥口徐氏一脉从明代崇祯年间自安徽歙县回迁故里到此以来,历经395载,已发展至二十七世,现家族人口繁衍生息,分布居住于苏、鲁两省及临、郯、苍等地,共有2

0评论2025-04-04158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2025年3月29日,广西阳朔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族盛会——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苏、山东、广西等地的近40位徐氏宗亲怀揣对家族的深厚眷恋,跨越山水阻隔,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家族历史,探寻未来发展之路。上午的研讨会在山

0评论2025-03-30163

跨越600年的亲情拥抱-------2025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暨海州徐氏后裔赴阳朔木山省亲活动
明朝洪武年间,世道纷乱。海州徐氏善堂公的三世孙徐宣公,为躲避灾祸,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之路。从浙江辗转到福建、广东,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在桂北阳朔木山八卦村寻得安身之所。但见此地山脉蜿蜒如龙,山水灵气汇聚,便在此开基立业。历经六百余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逾万人,人才辈出,文脉兴盛。前年,阳朔徐氏文化研

0评论2025-03-30174

全球总会 通 知
通 知 各省各地区联谊会: 全球总会原定 2025 清明祭祖活动计划,考虑到国家近期对各类姓氏宗亲活动的相关管理精神,加上两会刚刚结束,不宜开展类似大型社会活动。同时经与 政府相关部门协商,总会决定今年清明祭祖暂不举行全国性统一祭祖活动,待年末冬至视情况再做安排。 各省各地方联谊会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相

0评论2025-03-2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