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修复古宅获意外发现 苏州徐家祠堂露出木雕彩绘 - 江苏徐氏新闻

2019-03-13 19:32IP属地 山东15860

   在金庭东村古建筑修复中,清代老祠堂褪去钢筋水泥,露出美轮美奂的木雕与彩绘,刻有《东园徐氏祠堂记》的古石碑被意外发现——

  幽远狭长的街巷,古朴精致的老宅。走在东村古村的石板路上,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岁月并未在这里留下任何痕迹。

  2009年4月,宁静的古村落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揭开了一场大保护性开发的序幕。随着对古建筑的修复逐渐深入,清乾隆三十二年大学士王鸣盛撰写的《东园徐氏祠堂记》碑不久前被意外发现,褪去了水泥“外壳”的徐家祠堂前厅,露出了美轮美奂的木雕与彩绘……

  发现

  徐家祠堂又见木雕彩绘

  东村徐家祠堂位于东村西侧村口,原有门屋、前厅、大厅、后楼四进,其间以两座门楼,三个天井间隔,占地952平方米。东村徐家祠堂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开始建造,至次年十一月落成,当时共耗费白银九千余两。据传,祠堂内原有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徐母殷孺人节孝题词”书条石20多方,其中有刘墉、纪晓岚和翁方纲的题词及撰写的文章,可惜这些珍贵碑刻后来都被毁。现仅存的原构建筑只有前厅, 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徐家祠堂内的砖雕门楼、花窗木门等相继被毁,前厅顶部的木雕由于位置过高才得以幸存。此后,祠堂的门屋及后楼分别新建成村委会办公室及学校校舍,还有部分空房曾作为工厂。到2001年村委会搬迁,徐家祠堂开始空置,一直到2009年。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霜后,徐家祠堂几乎已经“改头换面”:前屋砌上了水泥,装上了铝合金窗,院子里随意堆放着杂物,整座老宅被两扇铁门紧锁起来,乍一看根本看不到前厅顶部的木雕。

  随着修复工作的推进,徐家祠堂渐渐褪去了钢筋水泥,记者在现场看到,修旧如旧的前厅顶部,布满了精美的木雕与彩绘,有人物戏文、花草动物、喜庆吉祥等多种图案,雕刻手法有透雕、高浮雕、平雕等。在轩梁和前轩檩上,绘满了施沥粉金线聚锦苏式彩画,色彩艳丽明快,图案简洁清秀。据初步统计,该厅有40余幅彩画,是江南地区彩绘保存较多的民居古建筑之一。

  在重现华丽精致的清代建筑的同时,又一个“宝贝”意外地跳入人们的视线。工作人员介绍,前不久,在施工过程中,有人无意中看到一块大石头嵌在墙缝中,他们小心翼翼地取出这块石头,发现原来是一块刻有《东园徐氏祠堂记》的石碑,上面清晰可见“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大学士王鸣盛撰写”。当地村民推测,也许是徐家后人为保护这个珍贵文物,故意将石碑隐藏在墙缝中。

  保护

  7000万元抢救古村落

  徐家祠堂只是东村古村落中众多老宅之一。东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北部,始建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村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风貌,是金庭镇保存古建筑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古村落。

  金庭镇地方志办公室邹永明告诉记者,在南宋初年,北方贵族大举随宋室南迁,大批贵族到西山岛定居,给当地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东村的徐氏大族,就是南宋贵族的后裔。明清时期,西山岛大批居民外出经商致富,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形成了许多像东村、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和集镇,这种状况在清乾隆、嘉庆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东村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传统街巷风貌,大体格局为主街道加分散次道路,采用石板排水系统,主街长约1000米,古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虽然闭塞的交通成为东村与世隔绝的一道天然屏障,成就了古村落未经雕饰的美感,但也给当地旅游开发带来了莫大的困扰。缺乏开发保护的古村落,就像是一个加速衰老的机器,将逐渐消亡。

  抢救古村落刻不容缓! 2009年4月,金庭镇引入民资,对东村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项目总投资约7000万元。一期投资2500万元左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村口综合整治及景观改造,徐家祠堂等重要古建筑的建筑维修和内部布置,老街巷综合整治及三线入地。

  开发

  三大主题整合旅游资源

  东村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不仅自然山水风光独特,还有古村落深厚的人文底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然而,不便的交通让这个古村落一直“养在深闺”。虽然每逢周末都能看到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可是由于缺乏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与公共交通,自发到东村的旅游方式依然很“小众”。 2009年4月,东村古村落保护一期项目开工,古村旅游开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古村落重点保护范围东起观音堂、南至栖贤山、西到太湖、北抵凤凰山,面积约0.12平方公里;重点地段整治范围为沿主街风貌地段,面积约0.04平方公里。考虑到旅游高峰交通及人流集散,规划增加古村停车点和停车面积,以及疏散广场。

  据介绍,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古村落旅游开发大致有三部分,分别是以祠堂为主题的宗族风俗游览,让游客了解古代世家传统的宗族文化,并亲身体验祭祀活动;以敬修堂、敦和堂等清代民居为主题的古村民居游览,让游客感受江南水乡民俗文化;以果园、茶园为主题的农家风情游览,让农业与旅游互动,发展旅游经济。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 (河北徐氏联谊会)
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河北徐氏联谊会)简 讯 昨天(4月27日)在沧州,河北徐氏文化交流中心(联谊会)俊杰主任,应邀走访了徐氏规模企业和八极拳同门师弟武馆。在宗亲企业,俊杰主任和宗亲企业家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达成许多共识,就徐氏文化和企业经营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有序发展,谋划出

0评论2025-04-28185

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
2025年4月3日上午,山东池桥口徐氏祠堂落成典礼暨清明祭祖仪式在池桥口村隆重举行,来自池桥口徐氏先祖太公后人齐聚祠堂,为六代世祖灵位归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池桥口徐氏一脉从明代崇祯年间自安徽歙县回迁故里到此以来,历经395载,已发展至二十七世,现家族人口繁衍生息,分布居住于苏、鲁两省及临、郯、苍等地,共有2

0评论2025-04-04325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寻根溯源,共话未来——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纪实 2025年3月29日,广西阳朔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家族盛会——第三届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苏、山东、广西等地的近40位徐氏宗亲怀揣对家族的深厚眷恋,跨越山水阻隔,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家族历史,探寻未来发展之路。上午的研讨会在山

0评论2025-03-30343

跨越600年的亲情拥抱-------2025海州徐氏善堂公后裔迁徙文化研讨会暨海州徐氏后裔赴阳朔木山省亲活动
明朝洪武年间,世道纷乱。海州徐氏善堂公的三世孙徐宣公,为躲避灾祸,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之路。从浙江辗转到福建、广东,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在桂北阳朔木山八卦村寻得安身之所。但见此地山脉蜿蜒如龙,山水灵气汇聚,便在此开基立业。历经六百余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逾万人,人才辈出,文脉兴盛。前年,阳朔徐氏文化研

0评论2025-03-30334